安徽省荣军康复医院院志——人物篇三:荣军风采
发布时间:2021-10-20 16:55:25阅读次数:0作者:RONGJUN





人物篇三:荣军风采



“为人民服务,干嘛后悔!”

——史六顺



年轻时的史六顺
史六顺和战友与朝鲜小朋友合影

奖励:荣立一等功一次,受物质奖励三次,并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史六顺,男,安徽宣城人,1929年8月出生,华东特级战斗英雄。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有着爱国情怀的史六顺,一直关注着战事,他从村干部口中得知,现在前线需要战士。当村里开始征兵时,史六顺第一个报名,他说:他有一个从军梦,爱国梦,梦想着长大报效祖国,当年没有打过日本鬼子,就有了遗憾,这次一定不留遗憾!就这样史六顺于1951年8月告别了父母,踏上从军路。
1953年6月12日,史六顺所在的第67军的两个团,在300多门大炮、8辆坦克的支援下,向敌第8师第21团据守的座首洞十字架山发起进攻。战斗异常激烈,十字架山阵地工事坚固,地形险恶,易守难攻,曾被敌军称为“京畿堡垒”,为了突破敌军防线,给志愿军后续大部队扫清前进道路上障碍,史六顺所在爆破班有10位战友相继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此时,不待班长下令,他就迅速抱起炸药包跃出战壕,向敌人碉堡扑去。在碉堡被成功炸毁的那一刻,史六顺也倒下了。战斗结束后,战友们没有找到史六顺,都以为他牺牲了,含着泪水在连部为他竖起了牌位以作纪念。而当时重伤昏迷的史六顺并没有牺牲,他被友军找到并送进了后方医院。8个多月后,当史六顺奇迹般活过来返回连队后,战友们相拥而泣,久久不愿松开。待伤情稳定后,为了不给组织上添麻烦,史六顺放弃了部队送他进军校学习的机会,毅然回到了安徽宣城老家。
1955年初,史六顺复员返乡,他放弃了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把退役手续交给地方有关部门后,主动申请回到故乡宣州区狸桥镇务农。有关过去战场的一切,史六顺都只字不提。回乡后,他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参加劳动,虽然身体残疾劳动不便,但他仍尽其所能。史六顺入伍前是文盲,入伍后他通过不断的学习,学会了基本的读书看报。好多农民不识字,有许多惠农政策弄不懂,他都能积极帮助给予指导。
2007年史六顺在省荣康医院休养,记者得以采访史老一家,史六顺的老伴张奶奶对记者说:“在她的眼里,史六顺什么都好,就是脾气倔了点,无论家里有多困难,他从不向组织上提出什么要求,孩子们从小到大都没沾他什么光,如今四个孩子全部都在外面打工,连份稳定的工作都没有,有时候想起来我都心酸”。当记者握着史六顺不停颤抖的手,问道:“您后悔过吗?”。他清晰而坚定地说:“干嘛后悔?为人民服务!”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件挂满奖章的军服。一穿上军装,史老就像浑身充满了力量,挺直了身子坐了起来。喃喃道:“一辈子了,到哪里都舍不得这身军装”。




“祖国和人民知道”

——孙仁胜



孙仁胜,安徽和县人,1922年出生,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二等功臣。
2007年记者采访当时正在省荣康医院疗养的孙老。一提起战争往事,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那些残酷的战斗经历,老人向记者一一道来,令人肃然起敬。打淮海,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他的腿就是在淮海战役中被炸残的,虽然他已经站不起来了,但是他看到全国老百姓站起来的时候,他觉得值了!孙老拍着伤残的腿,热泪盈眶。掀开盖在孙老身上的被单,只见两条只有成人胳膊粗细的双腿僵直的挺着,不能弯曲,无法行走,孙老就这样在床上度过了58个春秋。
走进孙老房间的时候,老人床头放着的小录音机里,正在播放着《血染的风采》,那熟悉的旋律,是孙老最喜欢的百听不厌的歌曲。此时,老人正在接受护士口腔护理,他双目微眯,口腔张开,神情安闲而淡然。记者在旁问孙老还记不记得得当年打仗的那些事情,老人的情绪显得异常激动,他说怎么不记得,一辈子也忘不掉啊!记者问孙老,如果再给他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他还会有同样的选择吗?“不要忘记那些献出自己生命的人民英雄,和他们相比,我是幸运的。如果再有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我还坚持自己的选择。不说了,什么也不用说了,祖国和人民知道……”这是老人含着泪水说的,那一瞬间记者仿佛读懂了他那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心世界。



“这辈子我算没白活!”

——阎文龙



阎文龙,1927年出生,安徽省颍上县耿棚乡大店村人,1948年元月入伍,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曾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一级伤残军人。
阎文龙参加革命的领路人是他的小叔叔。在故乡,小叔叔是个鼎鼎有名的传奇人物:1928年一次离家出走后音讯全无,家人以为他已客死异乡,实际上他却是偷偷地跑到金寨参加了红军,为了保护家人安全一直隐姓埋名,参加过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直到1948年初,小叔叔已身为解放军某团团长,带着自己的队伍回到家乡时,人们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在小叔叔带领下,阎文龙参加了革命队伍。在淮海战役中,阎文龙和战友们在安徽宿县地区连续血战45天,所在连队人员几乎打光。后来他又参加了渡江战役,在安庆渡江后部队直捣南京,紧接着又参加了解放上海的战役,所属部队平定了整个华南。正当阎文龙和战友们磨拳擦掌准备收复台湾时,朝鲜战争爆发了,闫文龙随部队被紧急调往东北待命。1950年10月25日夜,阎文龙被编在志愿军24军71师某部1营2连,后部队被编入其他部队和成千上万的志愿军战友们一起跨过鸭绿江。
闫文龙随部队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朝鲜战场残酷非常。一次阎文龙所在加强排正在野外围着一个大铁锅就餐,这时,敌机突然从高空中扔下了一枚炸弹,不偏不倚正好落在大铁锅中,一个加强排只有18人得以生还。在朝鲜战场上闫文龙经历多次大小战斗。
1953年初,24军进入上甘岭地区阵地,接替15军进行防御。当时部队共承担东西43.5公里宽的阵地防御任务。闫文龙和战友们在上甘岭地区作战,直到1953年7月25日他被敌人炮弹炸成重伤。因所部被敌人团团围困,阎文龙只能被临时安置在阵地工事地下坑道里,直到两天后中朝双方与联合国军签订停战协议后,生命垂危的阎文龙才被从阵地上撤下来,转到后方医院。
面对残酷的战斗,阎文龙对采访他的记者表示:人在那时候,生死太平常了,见习惯了,什么恐惧心都没有了。我虽然残废了,但比起我那些死去的成千上万的战友们,能活到现在,我是幸运的。为祖国的解放,为我们中国人不受美国佬欺负,我出过力,流过血,立过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和尊重,这辈子算没有白活!”




“过去那么大的困难不也挺过来了!”——程绪普



程绪普,1934年6月出生,桐城市香铺乡人,一级战残荣誉军人。
1951年元月程绪普响应国家号召在家乡参军入伍,经过短期集训,于1951年4月随志愿军67军119师579团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951年7月,参加了著名的轿岩山反击战,被抽调到临时组成的突击队,执行敌后穿插任务。突击队昼伏夜行,一度接近汉城,因行动暴露,被敌军团团围困,7月23日下午,突击队被敌军炮火覆盖,几乎全军覆没,幸亏援军赶到解除围困,在这次战斗中,程绪普荣立三等功。战斗结束后经过20多天的休整后,程绪普所部又投入了白杨里、鹰峰等争夺战,其间大小战斗有30多次。1953年7月9日,程绪普参加了连续48天的长道里十字架山阻击战。战斗异常惨烈,敌机每天疯狂轰炸,阵地上一片焦土,程绪普和战友们经过顽强战斗,终于击溃了敌人疯狂进攻。在这次拉锯战中,敌我双方均付出很大伤亡,此战程绪普也被炮火炸成重伤昏死过去,直到后援部队赶到,才被抢救下来,右手截肢,荣立了三等功,后被评为一等战残。伤愈出院后,为不给部队添麻烦,程绪普毅然返回农村老家,他的头部胸部至今还残留着许多弹片。
在以后的平凡生活中,程绪普仍几十年如一日保持了一个革命军人本色,面对常人无法想像的困境,他不向组织上提出个人要求,咬紧牙关用仅有的伤残之躯独立支撑着自己的家庭。程绪普长子、三子参军入伍后在执行任务中,先后重伤致残,连同程绪普本人,一门有三名残疾军人。唯一健全的次子前些年在一次跑运输途中车毁人亡。老伴因家庭迭遭重创精神失常,后患重病瘫痪在床。程绪普自己年事已高,残情不断加重,他的医药费按国家政策完全可以实报实销,但由于居住在乡村,根据当地政策,医药费应由当地乡财政包干,而包干的医药费额,犹有不足,程绪普却格外体谅,他说:“乡村财政是苍蝇害巴背,也就那点脓血,他们也有困难啊!我哪好意思开口呢?再说,我是为国家负伤的,不是为家乡负伤的,单要家乡政府出钱给我治病,也不公平啊!过去那么大的困难不也挺过来了!”(2007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语)




上甘岭战役参战老兵

——孙芳侯》



孙芳侯,1935年5月出生,安徽桐城人,共产党员。1946年加入桐城地方游击队,1949年4月参军,服役于原二野12军35师104团,参加过渡江战役、大西南剿匪等多次重要战斗,1951年1月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1952年4月24日在上甘岭战役中负伤,2014年转入安徽省荣军康复医院疗养一科长期休养。
孙芳候出生在桐城樟枫村的一个贫农家庭,年幼时家境贫寒,受尽了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的剥削欺凌。16岁那年他加入中共桐城地下党姚奎甲领导的游击队,在国民党围剿游击队时,孙芳候利用自己年龄小、不被敌人注意的特点,担负起游击队的交通联络和情报传送工作,多次成功引开敌人,保证了游击队员们的安全撤离。
1949年4月刘邓大军经过桐城,孙芳候经游击队同意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战士。参加了渡江战役,在攻打南京的一次战斗中被子弹打穿颈部,但他仍然继续战斗,和战友们一起将胜利的红旗插上了国民党的总统府。
1949年底孙芳候随部队进军大西南追剿国民党军残部,部队每天急行军达80到120里,甚至几个月都不能洗澡,战士们身上的虱子都能成把抓,孙芳候虽然年龄小,却总是抢着为体力不支的同志背枪背干粮,和战友们互帮互助。在一次战斗中孙芳候所在连队追击到四川白马山时与国民党部队遭遇,他来不及多想迅速占领有利地形加入战斗,战斗中肩背部中弹受伤。其后,在解放重庆的战斗中孙芳候又被子弹打穿了腮部,但他仍然坚持战斗不下火线,孙芳候所在部队胜利解放了重庆。经过战争考验的孙芳候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念,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950年7月在枝江县经过组织考察,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1年1月,孙芳候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由于孙芳候战斗经验丰富,被提拔为机炮连通讯班班长。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孙芳候总是冲锋在前。在一次行动中,孙芳候离开防空洞下山背粮食,由于装馒头的白色袋子过于醒目,引来了敌人的炮火,他的右肩中弹受伤,受伤的孙芳候仍然咬牙坚持背回了的粮食。在一次秘密潜伏战斗中,敌人的炮弹炸塌了掩体洞口,孙芳候和其他战士冒险扒开了洞口的石块,挽救了100多名洞中战友的生命。部队进攻汉城时孙芳候报名参加了由30名党员组成的敢死队,孙芳候自己是第八名敢死队员,虽然他在行动中被敌人机枪打伤,但仍然咬牙坚持把炸药包送到下一个敢死队员手中,直到炸毁暗堡。
1952年4月24日夜,为争夺在上甘岭右翼的611高地,孙芳候接到命令到前沿观察敌军阵地,他背着步话机和信号员袁金川、瞭望员吴维征、赵克凯一起隐蔽前进,当距离山顶约有100米时,发现了头带钢盔的土耳其士兵也正从另一侧往上爬,孙芳候立即用步话机向指挥部报告,但两分钟后敌人的炮弹还是先打了过来,袁金川和吴维征两位同志当场牺牲,赵克凯被炸伤后牺牲,孙芳候右大腿被炸断,多处受伤,他忍着剧疼用一只手托着炸断的腿,爬行100多米翻过山岭滚下山,被战友们救回。当时条件艰苦,是战友们接下自已的小便喂孙芳候喝,用土法止血,从而挽救了他的生命。由于敌人封锁,孙芳候4天后才被送到后方。孙芳候回国后卧床治疗了8个月,战后被评为因战二等(甲)伤残。
2014年孙芳候来到安徽省荣军康复医院休养,面对悉心照顾自己的医生护士,他十分动情的的说:“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孙芳候无怨无悔,如果孙芳候还年轻,在国家受到侵略时,孙芳候还会第一个报名,发扬抗美援朝精神,继续报效国家、始终如一!”



荣军好人——张西军



张西军,男,汉族,籍贯安徽亳州,1940年8月生,中共党员。1958年入伍,成为一名工程兵。1960年入党,1963年退伍。2010年入选“中国好人榜”,2016年被确定为“时代楷模第十二届爱心中国公益形象大使”。
张西军退伍后先是在一家酱菜厂当了十一年的电工,后在原亳州市电影公司当一名放映员,于1998年退休,刚退休的张西军感到很清闲,时间一长,张西军就觉得内心有些空虚。张西军想“我毕竟是一个有着几十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一名退伍老兵,虽然退休了,但党员这个身份是永远也不能退下来的;军人的风采不能退色,我的身子骨还比较结实,有责任、总要干点什么事,也有能力为他人做一些好事。张西军专心做好事的经历由此拉开,从此张西军没有了节假日的概念,每天都骑着破旧的三轮车,带上铁锹走街串巷。他的“工作”就是上街修补路面、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维护城市文明创建成果。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有数十位老人志愿加入他的爱心队伍,一起走近大街小巷做好事,甚至花费自己的积蓄为贫苦孩子买学习用具,向各地灾区捐款合计5万元余元。张西军在冰冷的河水中救过人,在烈焰中舍生忘死的扑过火,在腥臭的下水道中挖过淤泥,他到底做了多少好事,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困难,找老张”这句话成了周边邻居的口头禅。张西军十年如一日的为所在城市付出,在亳州市民中传为佳话,树立了榜样,被人亲切地称为“亳州活雷锋”“马路整容师”。2011年7月,张西军经亳州市谯城区光荣院组织来我院短期疗养,来到我院第二天,张西军就像在亳州一样,上午8:00准时出门,到大街上寻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帮过往的环卫工人推垃圾车,一直推到垃圾中转站;帮我院后厨师傅刷碗、拖地;帮专业人士修理下水道……短短二十天,张西军用他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桐城人民 “群众身边活雷锋”的美誉。
“做好事不分地域,对别人有利的事我都干!”张西军说。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三树立,四不忘”:即:树立破私立公多为别人办好事的雷锋精神;树立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世界观;树立对党对人民对父母要有感恩的心。不忘过去历史;不忘革命先烈;不忘党的好政策;不忘为人民服务。 
张西军的事迹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其事迹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安徽日报》《安徽工人日报》、亳州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




END



长按识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