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荣军康复医院院志:政治工作,宣传教育篇
发布时间:2021-08-05 17:00:40阅读次数:0作者:RONGJUN
第六章 政治工作
政治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之一,是完成各项任务、促进院的建设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党委、支部和政工人员认真贯彻上级指示,落实各项教育内容,各群众组织积极配合,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各项政治工作,效果良好。 
第一节 政工人员配备与宣传教育
我院是为革命残疾军人服务的优抚事业单位,前期,工作人员多来自部队,政工人员沿用部队编制和称号。1950年春正式建院,组织人员上配有一名政治协理员,设休、疗养所,未配备专职政工人员。1951年院设政治委员,各所设政治指导员,但仍缺编,到1952年4月,机关设专职指导员时才正式配齐。1953年10月取消政治委员设置,政治工作由党委(总支)正、副书记负责抓,院属单位配政治指导员仍沿袭下来。直至1985年9月,院党委决定调整一些机构设置,明确规定医疗科室为科级单位,为使政工人员称谓与之适应,经民政厅批准,改政治指导员为政治协理员(正、副科级)。
为了抓好政治宣传教育工作,早在1955年,院便成立了时事政策学习委员会。1958年院红专大学创办后,又设立学习宣传组,具体辅导政治学习。在党委领导下,政工机构健全,1951年即正式设立组教股,1964年改称组教科。“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机构瘫痪,院成立“革命委员会”下设政工组。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机构设置趋于正常,院正式恢复组织宣传科建制。鉴于组宣科的名称不能包含政工部门的工作内容,1985年改称政工科。政工部门负责全院政治宣传教育具体工作实施。

皖北荣军教养院党总支公文

根据档案记载,政治宣传教育活动内容比较丰富、翔实,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内容展开:一是传达贯彻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和民政系统重要会议料神;二是国内外时事;三是根据党的中心工作和上级指示,结合职工、休养员所面临的的实际问题。教育内容各个不同时期各有侧重。1957年前,大批残疾军人从部队转入教养院,他们都有从军人转为休养员、从武装斗争时期转为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的思想转变过程。根据上级“关于教养院以教养为主,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指示,侧重教育大家克服居功自傲思想,适应环境变化,正确对待荣誉;正确认识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的党的任务及经济建设常识;从而使大家自觉发扬光荣传统,树立革命乐观主义,在思想上顺利实现转变。1958年后直至“文化大革命”开始,主要是教育大家为社会主义大跃进建设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针对休养员中一些人结婚成家后,在家庭和生活作风上暴露不少问题,一些人又产生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的状况,进行革命乐观主义和道德品质教育。这个时期的教育大都贯穿着阶级斗争的内容。
“文化大革命”之前,休养员数量众多,政治宣传教育对象主要以休养员为主。经过多年的大批分散,休养员数量减少,且多为特、一等重伤残人员,1966年以后,政治教育对象侧重于工作人员居多。“文革”期间为适应政治形势需要,教育内容主要围绕“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展了“活学活用”、“清查‘5.16’”、“革命大批判”、“斗、批、改”等等政治教育运动,给人们思想造成很大混乱。1978年以后,全党批判“四人帮”,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政治宣传教育主要是在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基础上,贯彻落实党在新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总政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做贡献。同时大力开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在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中,广泛持久地进行法制、纠正不正之风、职业道德等教育,使职工树立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的思想,为建设文明医院奉献自己的力量。
为了使各个时期的教育内容落实到实处,取得实效,院根据各个时期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当时形势要求,采用了诸多不同的方法。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之前,多利用休养员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进行艰苦卓绝斗争,身经百战、不畏流血牺牲的老红军、老八路上革命传统教育课,作忆苦思甜报告;同时把政治学习与自我鉴定相结合,每一次学习结束,个人都要写学习体会(识字少的由人代写) ,集体鉴定,区别个人的学习表现,分一、二、三等评模范。这些形式增加了每个人的学习压力,体现了当时以政治教育为主要教养内容的办院方针。
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到1965年,宣传教育多以政治运动形式进行,每一次政治运动都进行有始有终的学习教育,采用步骤大多为动员、学习上级文件或指示,讨论、批评与自我批评、谈收获、考试或测验、总结。为使教育内容得到落实,大多以所为单位,集体上大课。这一时期的政治宣传教育都能做到计划落实,组织严密,时间得到保证。特别是1961年后,政治教育方法较多,常用的是两种:一为抓两头带中间,互相促进,通过表扬先进,批评后进,使之相互比学赶帮超;二是大力开展红旗竞赛活动,所与所竞赛,各所(厂)还以车间或小组为单位进行红旗循环评比竞赛,促进了教育内容与实际相结合。1963年以后,干部学习每周坚持两个半日制。但是,在此期间的政治教育方法发生“左”的偏向,政治教育运动中较多地运用了大鸣、大放、大小字报的揭批形式,强调向党交心,同志间开展批判,并重点批判斗争了一些同志,伤害了一些同志的感情。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间的政治教育还与扫盲,文化学习紧密结合。当时文盲、半文盲占全院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五,接受教育难以达到效果。1959年,院抽调文化高的同志任教,有严格的考试测验和奖励制度,到1961年办各种文化补习班七个,教员十人。学员课本以《农民看图识学》一书为主,加上教员自编教材。文化补习班开课期间,要求文盲每天识字不少于六个,在49名文盲中识字最少的达到1500多个,基本摘掉了文盲帽子。原文化程度低的同志,分别达到了高小、初中程度,文化的提高促进了接受教育能力的提高。“文化大革命”后期的一些政治教育多搞形式主义,还突出了上纲上线,在“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帽子”、“棍子”漫天飞,职工学习发言也言不由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教育的方法突出两方面:一是原原本本传达上级指示,反复学习文件,着重引导职工吃透文件(或指示)精神,说心里话,允许说错和错后改错,坚持“三不主义”;二是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把上级要求和本单位工作实际结合起来。1979年至1985年底,共制定各种规章制度209条,内容涉及各级各类人员职责和各个方面,让大家在认识提高前提下有章可依,并成为上级指示的补充。
为了落实政治宣传教育内容,院多年来还运用了一些辅助形式,主要是:(1)广播。自1953年购买扩音器材开始,院设立了广播室, “文革”前,多数时间每晚播音二至三小时,转播中央和省台有关内容。1959年后,还广播本院编写的节目。(2)图书阅览室。除为公休人员提供阅读书刊杂志场所外,还向工、休人员出借图书。据记载,“文革”前,每年出借图书在8000至10000人次左右。“文革”动乱期间阅览室关停,图书资料亦有丢失。1977年2月院重新配备图书保管员,恢复向职工开放至今。图书经过逐年补充,至1986年底存医药、科技、文艺等五大类书籍共2510册。(3)黑板报和宣传栏。1952年开始定期出黑板报,1953年增设宣传墙报,1955年第一次举办了图片展览。黑板和宣传墙报刊写表扬稿,时事问答等内容。1958年到1964年期间黑板报办得十分活跃,版面新,内容丰富,每十天一期。“文革”后,院于病区走廊两边修有宣传橱窗,黑板报和宣传橱窗内容为半月或一月更换。
自1986年开始我院逐步对外开放,社会环境也不断变化,不少干部、职工思想依然陈旧,惰性较强。职工教育政治思想和规章制度建设重要性逐步凸显。制度建设是伴随着院医疗事业的发展进行的,例如针对职工公医费超支问题,医院分别在1989年、1990年两次对职工及其直系亲属在院就医、挂床住院、大处方、各种检查做了专门规定,并针对性的开展了广泛教育活动。医院分配制度和科室安全管理制度也分别建立并逐渐完善,各项教育活动结合制度落实同步进行。
1993年,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院党委制定了《关于加强党委自身建设》四条措施,要求班子成员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事求是,改进工作作风。院党委每年制定年度学习教育计划,落实各项主题教育内容。对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以集中学习和以支部(科室)为单位组织为主。2005年院规定将每周四下午定为职工学习日,给全院人员发放了学习用笔和记录本。多次邀请院外培训机构,如深圳新高度策划公司,北京东方天使医学研究中心等来院授课。先后给科室和领导干部配发了“员工准则”、“商数”等相关书籍,购买了各类教育片集体播放学习。1990年代后期院照顾员队伍逐渐实行外聘,为休养员服务奉献的老传统有所弱化,让职工深刻理解党和国家兴办优抚医院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为特殊服务对象服务的特殊意义,成为职工政治思想教育的重点。

1998年原安徽省人大主任孟富林、省军区领导来院慰问调研

2002年能够容纳200人的院活动中心改建完毕后,配置了投影仪、电动幕布、音响设备等。此后院学习教育,组织活动有了理想的场地。初始院每半年在活动中心召开一次职工大会,后逐渐频繁。教育活动形式多为以会代训,各种学习教育,政策宣讲,特别是医院是否决定搬迁等,多以组织职工大会形式传达。
在加强对职工的宣传教育的同时,伴随着院对社会开放,也着力加强了对外宣传工作力度。门诊楼开业后,各类医疗宣传栏依次上墙,住院部内走廊两侧也布满各类宣传栏。1997年安徽省电视台来我院拍摄制作了《为了最可爱的人——安徽省荣军康复医院发展纪实》电视专题片,并在黄金时段播放,引起社会强烈反响。2001年医院提出“加快发展,富民强院”口号,组织职工开展广泛学习讨论。2002年院制作了《为奉献者奉献的荣康精神》专题片,在休养楼开业庆典期间,为前来参加庆典活动的200多位来宾播放了该专题片,扩大了我院影响力。2004年院和当地邮政部门合作,制作了带邮资和院情介内容介绍的信封,发放给职工使用。
2008年院办公室集中向省内外有关部门寄发了800余封标注院名和印有院标志性建筑照片的贺年卡。每年在学雷锋日和送医送药下乡时,同时把介绍院情和特色科室的宣传材料一并送到广大群众手中。同年,我院在桐城电视台、桐城广播电台等媒体上定期播放院情介绍,院新技术应用,典型事例等有关内容,提升了院的知名度。
第二节 文体活动
一、文化娱乐
1950年11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指示,把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作为加强残疾军人工作的内容之一。院党组织和领导重视通过健康丰富的文娱活动,丰富工、休人员文化生活,来加强工休人员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激发伤残军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957年秋季前,全院尚无文艺领导小组,文化娱乐活动较为单调,经常活动项目是扑克、象棋类,看电影最初由民政厅放映队定期到院放映,后来院配备16毫米放影机不定期自行放映。逢年过节,各所自行排练些小型文艺节目,院组织统一汇演。从1957年秋开始到1965年,全院文化娱乐活动十分活跃:领导重视,群众广泛发动,内容丰富,结合实际。1957年秋,院从沪购回部分戏装和乐器,抽调部分有文艺才能的职工、休养员和家属成立文娱小组,设正副组长,并委派院教育干事负责抓这项工作。演出小组主要为本院公休人员演出,有时也去外地如六安荣校、凤阳孤儿院等地慰问演出。演出小组曾参加省直职工业余会演时荣获集体二等奖,效果良好。1958年3月开始反右整风运动,演出小组解散,演出活动暂时停顿。

院剧团演员练功
1958年夏中央民政会议召开时,朱德等中央领导同志观看了四川荣院演出队汇报演出,赞扬参加演出的伤残军人在部队是战斗员,复员后成了宣传员,指示有条件的休养院可效仿。于是,同年9月,院从省专业剧团借调了三名导演,省民政厅发函至各县市,要求将从荣休院分散出去有文艺特长、本人愿意的伤残军人推荐回院,同时又从本院休养员、家属中选调一些有文艺特长的同志,正式成立“安徽省革命残疾军人教养院课余演出队”,代郛任队长,邓良才任政指。演出队演职人员共42人。同年,全队人员专程去合肥由省剧团、戏校老师辅导二月余。院领导对演出队发展甚为重视,轮流参加节目的连排、响排、彩排、预演,并及时总结经验。当时的演出队名为课余,实则专职。

院剧团演员合影

演出队先后排演了“天仙配”等十多个大小型古装戏和“血泪仇”等现代戏剧,1959年演出高峰期间有戏曲、国乐、魔术等剧目134个。全年对内对外演出五十六场,观众达八万多人次,并赴合肥、安庆、阜阳、宁国等十余市(县)演出,名噪大江南北,各地写了大量感谢信、慰问信,赠送锦旗一百余面。1961年,根据政府“大办农业”号召,演职员分别调配到不同生产岗位,节目排练利用假日、雨天和晚上进行。除排演戏剧节目外,演出队突出了自编自演节目,最多时达204个。这些节目短小活泼,融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比较紧密地配合了当时党的中心工作,宣传党的政策和本院工、休人员中的先进模范事迹。前期演出活动多为慰问性,1963年春节起开始对外售票。同年底因棉织布厂停办,无经费列支,演出队解散。
演出队起了“龙头”示范作用,推动了全院的文娱活动的开展。院属各单位也相继成立了五个业余文艺小组,他们编、演、说、唱,通常演出节目有二十多个,连托儿所幼儿也能演出“拔萝卜”、“摘棉花”等小节目。特残休养员不能排演节目,就组织唱歌。这些节目不仅在本院演出,节日期间还在街头举行宣传演出,受到当地群众好评。1959年到1960年期间,院每两周就举办一次文艺晚会,电影每周放映一场电影,还不定期举办沙盘钓鱼、灯谜、棋类、扑克等多种多样文化娱乐活动。
 “文革”中,工、休人员文化娱乐生活枯燥,电影放映不正常,屈指可数的几部影片使人看腻了胃口,休养员只能打扑克、下棋聊以自娱。到1976年,休养员经过分散,留院的均为特、一等伤疾,文艺活动多限于职工。1976年和1977两年,院招收了部分青年职工,文艺活动开展有了基础,1977年到1981年间,全院文艺活动开展如火如荼,文艺组编排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演唱节目57个,院不仅在节日期间举办文艺晚会,还上街宣传演出,仅1977年就演出14场。其间,电影仍为每周一场,扑克、棋类娱乐活动也经常开展。1981年后,文艺演出减少,职工每月能看四场电影。此时,电视机开始普及,院购买彩色电视机二台,供休养员集体收看。弥补了集体组织文艺活动少的不足。休养员每人年发扑克牌两副,象棋、军棋集体使用。电影院对外售票后,公休人员始月发票四场,后增加到六场,1985年增至八场。精神病患者每月集体组织看四场,病区备有棋、球、二胡等娱乐活动器材,使娱疗和医疗相配合。1985年又购买了8台黑白电视机,每病房一台,全院共有彩色、黑白电视机10台。休养员玩象棋、打扑克、看电影电视,任其选择。1986年更新了院劳动服务公司电影放映机。
1989年院共青团团委组织以年轻职工为主的业余演出队参加桐城市文艺演出比赛,选派的舞蹈节目获得优胜奖。
1996年开始,交谊舞风靡一时,院组织了两期交谊舞培训班,1997年院春节联欢会也是以舞会形式举办。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举国欢庆,省民政厅举办文艺汇演和围棋、桥牌、书法比赛。我院组建文艺演出队,聘请桐城市文化馆老师来院指导,选拔棋牌好手参加比赛,文艺节目共获得两个单项一等奖,团体二等奖,囊括象棋、桥牌、书法全部参赛项目冠军。1998年春节前院工会牵头举办职工拔河、长跑、自行车慢骑和棋牌类比赛。拔河比赛以各科室为单位进行对决,自此每年春节前举办拔河比赛成为院惯例。
2001年1月12日院举办新春歌舞、猜谜晚会,院工休属济济一堂共庆新春,尤以有奖猜谜参与者甚众,猜中者当场颁奖,场面十分热烈。2003年院国庆举办“庆国庆”职工卡拉OK大奖赛,当场评出一、二、三等奖,荣康医院自己的歌星由此诞生。
院业余演出队经数年训练,演出逐渐成熟,2003年院为演出队购置制作一批道具服装,活动中心设有服装、道具、化妆场地,舞台也颇为宽敞。涌现了不少文艺骨干,演出队成员绝大多数为各科室职工。人教科柴敏发挥个人文艺专长,主要负责演出队训练演出,节目排练。节目内容以演唱和舞蹈为主,编排出如印度舞,藏族舞等节目。演出时女主持人相对固定,男主持则更换过数人。业余演出队定期举办文艺演出慰问休养员和短期疗养老战士,每次演出院活动中心均座无虚席。

国庆节晚会大合唱

2012年春节联欢会

2008年院文艺演出队为疗养老战士专场演出8场,与桐城当地文艺团体联欢演出6场,共计14场,达到高峰。同年在参加桐城市舞蹈比赛中,荣获舞蹈大赛一等奖。此后每年院文艺演出队演出均在8至13场。

二、体育活动
我院体育活动发展过程呈阶段性,参加人员以职工为主,活动项目在1958年前主要是篮球。建国初,省荣军学校三校的“雪花”篮球队实力雄厚,蜚声华东。受其影响,1953年院成立了以工作人员为主的“火花”篮球队,球队形成固定队伍,训炼比赛常年不断。由于队员训练刻苦,具备一定的球技和战斗力,逐渐走向了全省篮坛。从1958年开始,在大跃进形势的鼓舞下,全院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蓬勃开展起来。院党总支号召全院大力开展体育运动,增进全体人员的身心健康,以使大家更好地休养、工作、生产和学习。同时成立了院体育协会,由院体协会和院红专大学文体系具体领导和组织体育活动。1959年院不仅有男子“火花”篮球队,还成立了女子“火花”篮球队,院属各所、厂均组建了篮球队。这些球队工余时间开展比赛,相互切磋球艺,交流经验,促其相互提高。群众性的篮球活动到1963年后,由于轻残休养员的大批分散和群众性的生产活动停止,各所、厂球队随之解散,仅存院属“火花”篮球队(男),这支队伍常和桐城县有关单位球队进行比赛,在县组织的篮球比赛中,多年蝉联冠军。

院男女火花篮球队

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除篮球外,还开展了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拔河、长短跑、跳绳、工间操、跳高、跳远等多种项目,有些项目与民兵训练相结合。行动不便的截瘫休养员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如汽枪打靶等项目。每一活动开展,均进行竞赛,奖励优胜者。
经过十多年时间的沉寂,1977年开始,全院群众性体育活动又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院党委把开展体育活动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重新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主任委员的九人体育委员会。组宣科和院属各党、团支部的文体干事和委员具体抓落实。通过深入宣传和思想发动,全院百分之七十的职工报名参加体育活动。另外还辅以逐人逐日统计成绩、开辟红旗栏、十天一次插红旗等措施,促进活动持久开展。在这期间,院组织了有31名队员的男女篮球队,运动项目还有乒乓球、羽毛球、单杠、以北京为目标的象征性长跑。长跑分三组,共50多人。另外还有爬山、拔河、接力赛等项目,一个阶段全院组织一次比赛,给优胜队发奖品,还邀请桐城县城关一些篮球队来院比赛。选拔优秀运动员参加县举办的拔河比赛,取得了较好成绩。1979年院荣获安庆地区体育活动先进集体单位的荣誉称号。1981年后,全院参加体育的人面不广,项目也较少,多为临时组织人员参加桐城县组织的体育项目。这些项目中,篮球为多,乒乓球次之。院篮球队在每年县直职工篮球联赛中均获得名次,多为亚军。1989年院男子篮球队参加桐城县国庆篮球赛,获得甲级队第一名。2003年院举办了篮球邀请赛,邀请县自来水厂、县医院和中医院等单位来院参赛,全院篮球运动热潮再次兴起。
院棋牌活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休养员、职工中不乏好手,2002年职工王孝法在桐城市承办的“国家象棋大师赛”一对多车轮战中战胜了国家特级象棋大师柳大华,是唯一胜出的选手,国家、省有关新闻媒体作了现场采访并在显著版面作了报道。2006年10月省民政厅举办首届福彩杯扑克牌比赛,我院选手获得冠军。2009年我院承办了安徽省民政系统第二届福彩杯扑克牌比赛,获得优秀组织奖;同年省民政厅组织的乒乓球比赛中我院选手获得男单比赛第3名和第7名。2010年在省民政系统第三届福彩杯扑克牌比赛中,我院选手再次获得第一名好成绩。院职工曾多次代表桐城市参加扑克牌比赛。2011年我院选手在“福彩杯”象棋比赛中囊括了个人和集体冠军。
第三节 保密与治安保卫
一、保密
我院重视保密工作始终有传统。保密组织从1958年正式建立,1959年至1964年期间,院有保密组织,各支部保密与保卫合在一起,均成立有三至五人组成的保密保卫小组,由支部书记负责。其间,保密保卫小组活动正常,每年均制定有保密保卫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按级进行情况汇报,一周一次,特殊情况及时汇报。“文化大革命”期间,虽没有宣布解散,但是领导被斗靠边站,保密组织名存实亡。1980年根据中央关于“保守党和国家机密问题的规定”,重新调整健全保密组织,并变“保密小组”为“保密委员会”。1985年底“保密委员会”人员进行了调整,院保密组织负责人始终由院主要领导担任。
文件签批,1954年前由秘书室办理(1954年改秘书室为办公室),程序较乱没什么章法,院直人员谁接文件谁拆封。1954年5月院做出规定,“凡是来往公文书刊一律先经办公室收发登记,呈送院首长批示后,再交各主办单位,党内文件及密件由党总分支指定专人拆阅”。1958年经整改后,组教、总务股合并为行政办公室合署办公,文件由办公室拆封、登记、编号、呈院领导阅批,需落实的分送有关单位办理。此办法延续至今。关于上级文件, 1979年之前,我院只有民政系统的有关指示文件,1974年经安徽省编制小组批复同意院为县级事业单位,经过申请,于1979年起,按照县级标准发给中共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此后,对文件管理实行了建章立制,安排专人负责。按照规定,建立了文件收发登记、文件传阅、借阅、查档、销毁等制度,并把保密工作列入党组织整顿内容之一。1980年为贯彻中央关于保密工作的二十四条规定,党委和领导高度重视,各科室均张贴了“保密守则”,反对自由主义,严防泄密,因而我院从未发生文件泄密问题。
文书档案的管理,1955年5月之前,院里没有专管机构,院属各单位资料为各单位自行保管。当时尚未涉及整理归档,各单位只是在年末将各种材料、资料汇集捆扎择地放置。1955年5月初,院举办了建档学习班,讲授文件资料存档意义、方法等内容;同时,规定从五月二十日起健全档案归档、保管事宜。院属各单位文件、资料等由该单位按资料年代、机构、问题三方面分类整理,登记建档,自行保管;重要资料每年两次交办公室统一存档。1959年至1960年,院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档案整理工作,对尚未建档的文件、资料,组织人力整理归档,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行文、签发、打印、分发、立卷、归档制度,使文牍工作趋于正规。从1974年起,档案管理渐趋规范,为了便于工作,病历等医疗档案归属医务科,人事档案归属政工部门,办公室只负责管理文书档案和财务部门定期移交的财务档案。档案存放有专橱,有防腐防蛀设施。1985年秋更新了档案存放橱,用双门铁橱替代了木橱。
二、治安保卫
治安保卫组织机构文革之前与保密合为一体,未曾专门成立,1980年才成立了专门的治保小组。1955年集中办理复员手续前,转入院的残疾军人休养员和工作人员仍享受军人待遇,工作人员中还配备长枪和手枪。1954年11月30日根据上级指示,除院领导和团级休养军官配备一支手枪、子弹作自卫用外,其余人员所持枪支一律上交院集中保管,这期间的治安保卫是与武器相联系的。1955年集中办理复员手续后,使用枪支逐步上交,治保工作随着新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据记载,1960年前根据当时的形势和本院房屋木结构为多的特点,治安保卫重点是防火、防特、防盗。1954年9月做出防火决定,对预防措施,临场处置等都作了精心安排。此后,每年重申,以期引起重视。为了“三防”,全院实行各单位自我负责制,重大节日由各单位自行组织值班。1960年后直到“文革”初期,在当时“政治挂帅”、“阶级斗争为纲”的形势下,治保工作着重抓阶级斗争,结合政治运动,对休养员,特别是对成份不好、历史复杂的人员,进行历史审查。其时全院的工、副、农业生产仍为鼎盛时期,大多数工、休、属均投入了生产运动,治保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抓工作、保生产安全。这期间对门卫更加重视,前后院大门均规定了上锁时间,有专人负责管理。对来往人员严格实行审查登记制度,规定凡是来院的一切人员都要先经过传达室登记,了解清楚来访者身份、地址等以后才予接待。在院留宿者必须经院领导批准。另外,节假日期间均选派政治可靠人员日夜轮流值班。集会、放映电影,还建立有专人值班纠察制度。院对防火工作一直十分重视,配备了太平缸、水枪、木梯、抓钩等器材,以防万一。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状况结束后,治安保卫工作逐渐引起重视。1980年院重新建立院治保领导小组。随后,各支部也成立了治保小组。1983年院又拟定“治安保卫制度十条”。1980年后的治安保卫工作除制度健全外,还强调了与岗位责任制相结合和按级追究领导责任问题,使治安保卫工作走上了正轨。随着院医疗对外开放以及六尺巷工程修建,1990年代后期院区已无法封闭,病房也相继出现病人财物失窃情况,院工作区停车场拥堵,消防通道屡屡被社会车辆堵塞。针对院区以上情况和病房、科室安保管理出现的新问题,院有针对性的制定了治安管理暂行规定,成立保卫组,隶属办公室管理。保卫组安排了三名职工担任院区大门门卫,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制,安排了外聘人员负责院区次门和宿舍区门卫,院大门和门诊楼等处加装监控探头。2003年起院多次将病区老旧病房进行改造,更新供电线路,但由于门窗,顶棚、隔墙多为木质结构,消防隐患依然很多。大礼堂曾发生棉絮失火事故,所幸发现及时,扑救得当未酿成大的火灾。院对消防工作愈加重视,及时更新消防器材,2010年以后每年都组织职工学习消防知识,并配备了兼职消防员。
2016年央视春晚,赵薇一曲《六尺巷》唱火了“六尺巷”,一时间,不足百米的六尺巷人满为患。院区时常出现病人和游客及周围居民人流混杂摩肩接踵交错穿行场景,西大门前的文城西路本来就不宽,院区道路更为狭窄,因停车位不足,院篮球场遂改为临时停车场。院办公室人员经常协助保安与院区乱停车的人员进行交涉,化解矛盾。
第四节 信访
1955年前,我院接待个人来访、收理来信的极少,到1962年期间也只有少数来访来信。前期的信访主要是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工作联系,主要内容是关于休养员住院,或关于单位之间的相互学习、经验交流。这期间的信访内容未涉及个人,回复简单,不需要进行情况调查和政策性的核定。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根据当时的政策,一是对少数不够住院条件的同志作了处理,二是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分散,三是反右整风涉及了一大批人。从1962年开始,来信来访日益增多,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信访数量陡然增多。据统计, 1979年到1985年六年间,接待来访、处理来信达707件(次)。这些信访侧重于个人,内容主要围绕三方面: (1)分散休养员的安置和医疗处置上部分工作未落实或落实不彻底;(2)反右整风时被错处理或处理过重;(3)部分职工精减下放遗留的问题。鉴此,1962年以后的来信来访绝大多数内容涉及个人,既系信访者的生活问题,又系政治前途命运问题,情况较为复杂,政策性也较强。
接待来访、处理来信工作自建院伊始,其机构尚不健全,工作人员少,没有固定部门和人员办理,问题涉及哪个部门由哪个部门接待处理。1962年后接待来访、处理来信大部分是关系到甄别工作,由院甄别办公室负责处理。1979年后,信访工作归口办公室,凡是来信或来访均由办公室负责拆阅和接待,一些必须由其它职能科室处理的问题由办公室予以转办,其它绝大部分问题均由办公室直接办结。
处理信访的工作人员抱着强烈的责任心接待来访人员,对来访者热情接待,耐心解释。处理来信是负责和及时的,详细解答来信询问的问题,出具索要的证明等。上世纪五十年代来访者住宿、就餐免费,提供返程路费,以后改为住宿免费,在乡无固定工资收入或享受在乡残废金人员照顾返程路费。
除此以外,院还经常通过信访了解情况,沟通休养员和院的联系,传达党和政府的关怀。1957年前,每逢春节院皆写慰问信,寄往由院分散至各地的休养员及遗属家中,向他们表达节日的问候,询问分散后的残情变化及医疗、生活状况,征求意见,深深地温暖了他们的心。1957年到“文化大革命”前,院变书信慰问为走访慰问,其间,大多数为每年或两年一次,院组织多个小型慰问团分南北片一家一户地走访慰间,耳闻目睹了休养员分散后的真实具体情况,此举受到休养员的普遍欢迎和热情接待。
“文革”期间,来信来访少,深入到户走访中断。1980年后,走访工作只在1980年6月组织过一次,走访小组深入到宿县地区和准北市的九县二市73位分散休养员家中了解情况,征求了意见。
这期间的信访工作主要是做好分散、平反中遗留问题的处理。对遗留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到工作高度负责,政策落实到位,不漏一人一事,彻底解决问题。休养员柳某由巢湖市安置,由于多种原因,其原房维修和增建一间平房未予落实,院先后十余次派人联系,商得地方政府同意后,于1985年解决了问题。
1990年以后的信访者,多是院早期退职离职人员,所做工作多以查阅档案出具证明材料为主,至2010年每年接访人数已经不足5人。
第五节 社会公益
我院坐落于桐城,建院以来受到县政府和各单位、各部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公休人员与本地居民亲如一家,关系融洽。每当桐城发生自然灾害,我院必当伸出援手。
桐城地域毗邻长江,每至汛期境内的孔城、金神、双港等地屡屡发生水灾。1991年桐城发生严重水灾,院组织5批医疗队赴灾区为灾民看病送药,院工会开展“情系灾民”赈灾活动,全院干部职工休养员共324人为桐城县灾民筹措捐款3364元,粮票711斤。1998年长江全流域发生大洪水,安徽省洪涝灾害严重,我院由主要领导带队,组织抗洪医疗队奔赴灾区为战斗在一线的军民和受灾群众防病治病,医疗队员不计报酬,不辞辛劳,不怕困难,共计为灾区诊治1000多人,全院职工向灾区献爱心共捐款7000多元,服装被褥442件,其中4名在院休养员主动到桐城市民政局各捐款200元支援灾区,是当年桐城市群众自发捐款救灾第一例。
1997年至2002年,我院每年组织医疗队深入桐城黄甲、塘湾等贫困山区,双港、罗岭等圩区进行义诊,送医送药,总数超过3000人次,每次活动都受到桐城媒体广泛报道。每逢学雷锋日、世界卫生日、助残日院都要组织医护人员走上街头开展健康咨询、慢性病防治宣教和免费义诊等活动。自1999年开始每年组织职工参加义务献血活动。
1999年我院向厅属凌家湖农场捐赠价值5000元医疗器械和11685元款项。2001年院组织职工向霍山贫困山区捐款5000元,衣服550件,向桐城贫困地区捐款3570元。
1997年我院配合外请专家,开展儿麻矫正手术义诊13例;2002年受桐城市残联委托,开展了“2002年光明行白内障复明”义诊活动,使社会贫困人员中的46名白内障患者重见了光明。在2003年抗击非典过程中,应地方政府要求,我院先后派遣41名工作人员172人次,出动车辆200多次,配合桐城有关部门到大关镇等定点检查站开展防疫工作。

2001年3月5日院组织学雷锋义诊活动

20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举国同悲,全院职工多渠道捐款合计近6万元。2010年有职工子女不身幸患白血病,院职工共募捐3万多元给予救助。
自2006年开始,我院参与桐城市开展的扶贫帮困活动,通过院增收节支和职工捐款,当年筹资捐赠人民币4万元和8套办公用具,扶持大石板和九重村两个贫困村发展经济,2009年为两村投入帮扶资金6万余元,拿出1.2万元帮助九重村修建村级公路,资助村里的一名贫困大学生3000元,并争取上级资金20万元用于大石板村修建敬老院。2010年至2013年,每年均为两村提供帮扶资金2万多元,并利用院主业优势对两村村民来院就诊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2014年后我院定点帮扶贫困村为新渡镇九重村,结对帮扶力度有增不减。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