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荣军康复医院院志:医疗业务工作篇
发布时间:2021-07-22 16:55:59阅读次数:0作者:RONGJUN
第四章 医疗业务工作
第一节 医务人员队伍的壮大与医疗技术提高
一、医务人员队伍的壮大
院医务人员队伍的发展壮大,是同办院方针的转变息息相关,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的。
从建院到1960年,院遵照华东军政委员会关于对重残军人须设立教养院“进行长期教养,订出教养计划,其方针应以文化教育为主,结合轻便手工业生产技术教育,达到‘学’与‘用’完全一致”的指示,主要任务是对休养员进行管理工作,组织他们学文化搞生产,长期教养;医疗是辅助的。为了配合教养工作的开展,使休养员们发生的常见病能得到及时治疗,院配备了医师2人,医士3人,护士长1人,护士11人,护理员3人,练习生6人,化验员2人,调剂员2人,手术室1人。这种配备维持到1960年,其间医务人员增减均在一至二名中浮动。1961年,院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根据五月省民政工作会议精神,对要求分散安置的重残给予同意回乡,条件许可的二等甲以下的休养员一律动员回乡。休养员大批分散安置后,医工人员也相应的进行了缩减,其间医务人员只剩下医士、药剂员、检验员、理疗技师、护士长各1人、护士3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医疗、护理队伍保持原状。到1976年,经过逐年分散安置,留院休养员和新入院的休养员都是需要治疗处置的,治疗任务逐渐繁重,原有八名医务人员已难完成较重的医疗护理工作任务。同年十一月,省编制办公室批准院规模暂定二百张床位。与此同时,随着形势的发展,院的工作中心也由初期的教养为主逐步转变为对休养员的医疗护理为主。为适应工作中心的转变,加强医疗护理工作,院工作人员配置,开始以医务人员为主。1976年调入医生、护士四名,年底又招收了二十八名青年职工,对他们进行了六个月的护理业务理论学习后,又送其到县、市、省三级医院进行了临床学习。1977年再次招收了二十二名青年职工进行了培训。招收的五十名青年职工,经过学习培训后,先后补入护理队伍,担任护理工作。随着医务人员队伍的扩大和收治病员的增多及医疗工作配套的需要, 1978年相继开展放射、体疗、理疗、心电图等医疗业务,又培训了七名专业技术人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院医务人员逐年按计划增加。着重加强了医务人员培养工作,在职工总人数没有大量增多的情况下,使医务人员队伍相对扩大,以适应临床需要。1979年至1982年先后有三名医师晋升为主(治)管医师,八名同志晋升为医、护师。1984年组织了二十名护理员,进行了医护转干考试,十八位同志考试合格,转干率达90%。
为增加医务人员,扩大医务人员队伍,院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申请增人指标,由民政厅分配应届大、中专医科毕业生;这种增人办法始于1980年,至1985年底共接收医士11人,护士7人;二是接收转业干部中的医务人员,共3人;三是从地方医院调入,共3人;四是走自己培养的道路,通过培训、进修、推荐上成人中专班学习等途径培养了相当于初级医务人员21人。通过这些途径,使院的医疗、护理人员增多,亦使我院比较齐全的医疗设施能正常运作,基本满足了临床需要。到1985年底,全院有医务人员92人,占职工总数的60%;其中主治(管)医师3人,西医师13人,中医师2人,护师2人,放射技师1人,理疗医师1人,检验师2人,药师1人,各种技师16人,护士20人(包括转干相当于“士”职称的),护理员、卫生员31人。
1987年先后调入两名医生。1988年对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实施首聘工作,共为14名中级,15名初级“师”,38名初级“士”颁发了为期三年的聘任书。其后数年院零星从各地调入医生数人。
1992年以后,国家医疗改革步伐逐渐加大,对事业单位“断奶”的政策亦逐渐落实(1992年院经费缺口达到12万元),以上情况对我院长期存在的“吃皇粮”“大锅饭”的传统思想观念必然产生冲击。基于现实的考量,未雨绸缪,我院认识到必须扭转思想,拓宽思路,在进一步总结院近几年改革开放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了“以医疗康复为中心,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广纳人才,大力开拓医疗市场”的办院方向,并于1993印发《以医疗为中心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的几点意见》。在此意见指引下,院确立了以发展外科为龙头带动其他科室的发展的方针,先后组织考察调入医、药、技人员十几名(以桐城本地卫生技术人员为主)充实了医院的医疗技术力量。引进的医生多在当地有一定知名度,能够带动一部分社会病人来院就医,不少人成为我院的技术骨干力量。
随着医疗业务开展,编制数不足,医务人员短缺现象日渐严重,2004年开始,我院自行组织招考职工,后期改为依托省级平台招考,招考人数每年少则4至5人,多则10人以上,大部分指标用于招聘医生,少数招聘护士和行管人员。近年来医疗技术人员流动性大,招聘的多,调离辞职人员也不少,留住人才成了地处县(市)医院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随着护理人员逐步老化,我院开始大量外聘护理人员,人数最多时达到近70人。
由于桐城本地市医院和中医院规模和医疗技术居于强势地位,我院医疗科室建制不全,缺乏儿科、口腔科等科室,内科、外科、妇产科发展局限性较大,在重新审视医院发展方向后,精神学科发展被重新认识。2005年院将女精神病房提升为建制科室,男女精神病科发展得到同等重视。2010年以前,精神科医护人员大多为学医学护的职工子女,近些年通过招聘和内部医生转岗,两科医疗技术力量得到加强。目前精神科拥有中级职称以上的医护人员共7人,有三位精神科医生担任了桐城市精神病协会常委。
我院医护人才短缺,有些岗位仅有一名医疗骨干,缺乏学科带头人,人才培养困难。自2005年起医院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和院内组织三种形式,着力打造学习型组织,并安排专项经费做保障,每年参加学术会议及各种培训班人数达到30人次。2011年2月起每年选派医务人员赴解放军301医院进修学习。部分医务人员通过努力晋升了高级职称,发表过国家和省级论文数十篇。
1997年度院学术交流会
截止2016年全院医护技共计有157名,其中在编职工91人,外聘职工66名。有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36人,初级职称115人。
二、医疗开放与医疗技术提高
建院初期,由于办院方针是以对残疾军人“施以长期教养”为主,医疗护理工作是辅助的,医疗设备简陋,对医务人员的技术要求也比较低,医生能治感冒、痢疾等常见多发病即可,护士也只需能注射、换药、输液。1953年后住院病人增多,特别是重残增多,病种增多,医务人员原有技术水平难以胜任治疗护理工作。于是在1958年开始兴起的全国性群众学文化高潮中,院顺势而为组织了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学习,按照各人所从事的专业,分别学习护理学、药物学、物理诊断学等,并结合临床进行讨论。对一些护理员的培养,采用了带徒弟的方法。这些做法较好地促进了医务人员技术提高。随着群众性学文化运动结束,1962年以后集体组织业务技术学习也未坚持下去。“文化大革命”期间院领导机构瘫痪,抓业务技术学习无人过问,医务人员技术的提高只能任其自生自灭。另外我院是民政系统的卫生事业单位,未能隶属卫生部门统一领导,医务上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医务人员的培训进修,职称晋升,学术活动等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既挫伤了医护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其长期囿于本院小范围,使思路闭塞,视野不宽,不能及时学到新知识,更新新技术。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国家百废待兴,逐步走向正轨。从1978年开始,国家工作重心转移,院开始朝着以医疗工作为中心的方向发展,医疗护理工作也逐步走向正规。长期住院的残疾军人和新接收的残疾军人均属严重伤残后遗症患者,他们离不开经常的医疗处置。院为提高医疗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采取如下措施: (一)积极同省、地(市)、县卫生部门联系,解决业务指导问题。(二)举办业务技术培训班,能者为师,学习医疗护理知识。1982年和1984年共有39位同志参加了学习。(三)1982年至1985年有计划地安排近40名医护人员到上海、合肥等大医院临床实践。(四)选派医务人员参加学术讨论会。(五)对疑难病症,请经验丰富,技术造诣深的大医院的教授、医生来院临床诊断并现场教学指导,组织医务人员现场观摩、旁听。(六)购置专业技术书籍和医学杂志,供医务人员学习。(七)推荐护理人员上成人中专卫校学习,到1985年底有四名同志,参加了医疗、护理中等专业知识的学习。由于措施得力,收到良好的效果,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治愈率在我院都达百分之九十以上。中西医配合物理疗法,使住院重残休养员不仅残情稳定,有的还向着康复方向发展,住院精神病患者经治疗后,症状都有缓解。

2003年海军116医院改革办主任来院授课

1986年民政部召开了全国荣军休养院广东现场会和上海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我院办院方针随之转变,由供养型转向康复治疗型。随着逐步对外开放,医务人员必须要做相应调整和充实,院党委提出“对外开放,开门办院”方针,制定《关于对外开放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提出采取承包责任制方式,给科室“定任务,定成本,定比例”,鼓励对外开放,收治社会病人。

院组织到广东荣军医院考察学习

开放初期全院仅有两间门诊诊疗室,全科性质。设化验室,放射科等医技科室,住院药房与门诊药房共用,设有一个取药窗口。医院在病区南侧“五亩塘”附近利用旧平房开设了简易手术室,条件十分简陋,手术器械短缺。手术室启用时,我院花费壹仟余元从合肥大药房购置了部分器具拼凑了几个手术包。没有麻醉师,开展手术时请桐城县医院麻醉师来院协助,初期手术以常见的阑尾切除、疝气修补等下腹部手术为主,其后逐步开展难度和手术等级较高的手术。1987年全年共完成外科手术18例,开展了难度较大的甲状腺瘤和子宫肌瘤切除术,均为建院以来首次。1988年,住院自费病人281人次,比1987年增加一倍,并进行了34例等级手术,其中含子宫次全切,胆囊切除等八例二类手术,医疗创收纯利63,523.15元比1987年增加24,207.28元。
上世纪80、90年代医疗环境相对宽松,时任业务副院长李陈生(兼外科主任)力主医院发展外科,以外科为龙头带动全院医疗事业的发展,院领导班子均十分支持这一发展思路。由李陈生牵头,医院统一规划安排了闻其宝、方传奇、姚金林、蒋明清、梁武镁、刘东才等同志到安医附院、省立医院进修,让他们带着任务,带着项目学习。他们系统进修了普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妇产科、耳鼻喉科、眼科、小儿科、消化内科、胃肠镜、影像等学科,在此基础上我院的医疗事业逐渐有了起色。外科、内科、妇产科、影像、腔镜、检验、耳鼻喉等学科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护士操作演练

作为医院龙头的外科、骨科在1997年以后先后开展了多项新技术,包括股骨头置换、骨折外支架固定、胃肠吻合器TPN  B超引导下肝脓肿引流穿刺、食道中上段癌根治手术、左肝叶切除手术及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全髋置换手术、脊柱滑脱手术复位内固定手术、B超配合外科进行泌尿胆道术后跟踪观察等。曾成功为2例大面积感染患者进行了感染创面和疤痕切除后邮票植皮术,并外请来院专家开展儿麻矫正手术。
内科开展了24小时动态血压测定仪、24小时动态心电图测定仪、心脏彩超等检查项目,在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心内科等专业领域也均有建树。
妇产科在省医专家指导下,多次成功开展了妇科肿瘤根治手术,2009年开展了TCT检查和宫颈环形电切术,2013年开始利用微创技术开展肿瘤根治手术攻关。
精神科医务人员在临床上应用药疗、食疗、工疗和娱疗相结合的治疗手段,使成千上万的精神病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
五官科建立后,2001当年做手术30多例,先后开展了鼻腔内窥镜检查、硬质喉镜检查、鼻息肉的微波治疗,实施过晶状体摘除、人工晶体置换术。
理疗科一直为我院传统优势科室,开科早,治疗效果好,物理康复治疗设备比较齐全,医务人员临床实践经验丰富,通过电、光、磁、针灸等理疗,辅以推拿、按摩、牵引、功能锻炼等体疗,使一些重残患者肢体功能得到部分恢复,为有颈椎、腰椎病患者解除了痛苦,恢复了劳动和生活能力,在本地拥有良好口碑。
放射科在1998年开始开展放射介入治疗,为安庆地区首例,当年进行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和肝癌、直肠癌化疗6例。随着数字胃肠机、DR、CT、全自动生化仪等设备相继更新购置,放射科、检验科诊疗项目开展日渐丰富,两科室成为医院创收增长亮点。B超、胃肠镜、心脑电图等检查项目开展也均十分顺利。

老院区影像设备

我院医疗业务发展曾多次出现反复,医疗收入增长一度停滞,为激励医护人员工作干劲,医院调整收入提成比例,将创收情况按月全院通报,表扬先进,激励落后,改半年发放提成为每月发放等。随着建制科室增多,为满足基本医护配备,外聘职工人数逐渐增多,医院临床科室大多只配备了最基本的医护人员,每到春节前后医疗业务繁忙时,各科室都会出现人手不够的情况。为开拓医疗市场,医院多次开展医疗优惠月活动,外请专家坐诊,加强宣传合作。组建体检公关团队,给予政策优惠组织对外公关,体检收入逐年增加。我院精神科为桐城开办最早,在很长一段时期我院是桐城市唯一收治精神病人的医院,虽然精神一科二科受制于老旧的病房和基础设施,人员配置也不尽合理,但精神一科床位长期饱和,精神二科收治住院病人也逐年增加。
经过多年耕耘发展,我院医疗技术逐步提高,医疗收入逐步增长,业已成为一家颇具实力的优抚医院。
第二节 优抚病员的治疗与护理
一、优抚病员的治疗
建院到五十年代中期,住院病人大部份是二等甲以上的残疾军人,少部分五十岁以上的老年军人。长期的戎马生涯,使他们身体状况欠佳,除伤残外,绝大多数同志患有慢性疾病,呼吸与消化系统疾病占90%以上。为了挽救、延长他们的寿命,尽管院医疗条件差,人员少,但是医务人员仍想尽办法,加强营养,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增加抗病能力,同时辅以药物治疗,如奴佛卡因封闭疗法,针灸等,取得了一定疗效。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分散安置,轻残和不需经常医疗处置的重残先后分散,医疗的对象主要是特、一等伤残军人,病症较为单纯,绝大多数是大小便失禁的截瘫病人,患有伤残后遗症,并发症。他们因长斯卧床,常见的病症是大面积褥疮,泌尿系统感染。这些病症复发率高、治疗时间长、治疗难度大,这是我院病患有别于其它综合性医院的地方。针对病症的特殊性,院医务人员团结一致,潜心钻研,用中西医单方结合的办法,把许多重残从死亡线上挽救过来。
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病情的特殊性,采用有的放矢的治疗方法,一是治防大面积褥疮。休养员长期卧床,坐车,使骶尾部组织坏死而发生大面积褥疮。有的重残军人入院时全身出现八九块褥疮,甚至于整个臀部溃烂,并漫延到腿部和背腿,有的溃烂处深达数公分,骨头都清晰可见,有的疮面绿脓密布,腥臭难闻。医护人员满怀深情,每天精心冲洗、换药,把坏死组织一点点剔除出来,医护人员还通过实验,创造了用蛋清加草药敷疮面,使褥疮逐渐愈合的新疗法,解决了重残休养员患褥疮的治疗难题,杜绝了住院休养员的褥疮滋生,赢得了休养员和有关医疗单位的好评。二是治疗伤残后遗症。伤残后遗症是特、一等残疾军人的共性,通过医务人员积极努力,使一些重残的残存功能得到部分恢复,帮助他们解除了痛苦。先后治愈了在乡重残军人张如意、刘兆来多年来未愈的褥疮漏管,患者出院时又放鞭炮,又送感谢信。特等残疾军人周昌水,1971年颈椎骨折引起全身瘫痪,伤后气管切开,卧床1 3年靠导管接吸痰器定时吸痰,异常痛苦,随时有被痰阻塞的风险从而危及生命。医务人员为其做了气管闭合手术,一期愈合,其父母还从繁昌寄来感谢信致谢。三是治疗泌尿感染。入院重残病人中有一部分因高位截瘫,小便失禁,容易引起泌尿系统严重感染。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精心摸索,悉心总结经验,形成了一套手术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独到技术,挽救了一个个患者,甚至救活了被大医院判处“死刑”且准备好后事的重残。在对病人的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做百倍努力,付出十分辛苦,也不放过一线的希望,延长了许多重残的寿命。重残圣广良,长期患慢性泌尿系统感染,1980年后病情日益严重,地方医院已不愿意收治,来院后医务人员及时给其做了膀胱造瘘,并采取服药、增加营养等措施,使他延长了五年多的寿命。重残秦长海,胸椎结核,病情恶化到整个臀部溃烂,见到骨头。当地民政局给他转了几个医院,均不收。送入我院时,疮口恶臭,使有的医护人员吃不下饭,昏倒在地,医务人员仍夜以继日加以抢救。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使不少重残休养员转危为安。住院重残休养员中,有些人因脑外伤引起神志不清,有些人严重痴呆或伴有聋、盲、哑,给医疗带来不少困难。医务人员依靠细致观察,进行诊断,不厌其烦的接触病人,摸清病情,掌握规律,增强感情,对症处理。
为了病员的治疗,医务人员还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和发挥我院物理康复治疗设备较齐全的优势,开展电、光、磁、针灸等理疗和推拿、按摩、牵引、功能锻炼等体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使一些重残人员损伤肢体恢复了部分生活功能。
对疑难和危重病人,医务人员及时组织会诊,分析病情,经过集体研讨后制定医疗方案,或送出去,请进来及时给予治疗,并严格按医护规章办事,认真执行医师周程、日程、值班、交接、查房等制度,用辛勤的汗水,赢得了病员对党和人民政府的挚诚热爱。
为加强休养员医疗保障,院成立了由各科医疗骨干组成的医疗抢救小组和医疗技术攻关小组。抢救小组平时处于待命状态,休养员发生危情,立即随叫随到。一级残疾军人郑瑶,其母喂饭时不小心将饭粒误入其气管造成窒息,情况危急。见此,医护人员立即毫不犹豫扑上去,口对口吸出异物,挽救了他的生命。医务人员在技术上采用药、体、食、娱疗相结合方式,重点攻克了伤残军人易患的消化、泌尿系统感染、大面积褥疮致骨组织坏死——感染性窦道——坐骨支坏死的“三联症”治疗等难题。当在院休养员遇到病情严重时院及时邀请上级医疗专家来院为其会诊,遇有重大疑难杂症及时组织护送外诊。特残休养员丁得喜,1959年入院时高位截瘫,先后患脊髓瘤、尿路感染、重症胃炎、神经功能症等8种疾病,在住院40多年的历史中,几十次发生病危,经过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每次都化险为夷,该患者直到2007年才去世。2008年亳州市老战士王洪初,入院前患前列腺疾病多年,因年龄大多次到地方医院求诊而被拒绝收治,痛苦不堪。院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热情邀请其来我院治疗,组织全院医疗骨干为其服务,成功地为其做了前列腺摘除手术,解决了王老多年的疾病之苦,赢得了亳州市民政局高度赞誉。

老院区手术室开展手术

2010年开始由全院骨干医生组成的院治疗小组,定期为优抚病员查房会诊,优抚病员出现危情,治疗小组瞬间集结参加救治;出现疑难杂症,该转上级医院的就转院,该请上级专家的就请专家,决不耽搁,确保优抚病员医疗质量。由全院骨干医生组成的院治疗抢救小组定期为优抚病员查房会诊全年达45次。
二、优抚病员的护理
住院重残休养员,多数乃高位截瘫,长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需“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五十年代初,院接收病员的对象,有三种类型:即不需要治疗,而长期休养的老年军人;以教养为主,兼短期疗养的二等甲级残疾军人;因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的特、一等残疾军人。在当时护理人员少的情况下,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类型分别对待:对有部分或大部分生活自理能力者,督促他们自我服务,护理工作主要任务是定期检查;对特、一等伤残军人,护理人员还协助他们料理生活,定期换洗衣服、被、鞋、袜等,每半月修面和理发一次,每两星期剪指甲一次,室内室外常年保持干净整洁。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后,随着轻残的分散安置,住院病人多为生活不能自理,且未婚配的特、一等伤残军人。对这类病人,除生活中的正常护理外,还需一些特殊护理。一是截瘫病人灌肠,每周一次。护理人员为其灌肠后,用手长时间按摩其腹部,使溶液溶解患者硬结的大便;遇有滞留阻塞肛门处的大便,护理人员只能用手去掏,这是一项既累又脏的工作。二是洗澡和日常生活料理。洗澡分为热水擦洗和浴池清洗两种,夏天每日一至二次,冬天一至二周一次;洗面、刷牙、洗脚每日按常规进行。冬天洗澡,有的护理人员还用舌试病人身体,以确定是否去污,服务态度感人至深。洗浴后还予以擦粉,以保皮肤光滑,预防褥疮。三是膀胱冲洗。对一些膀胱造瘘病人,为防止尿道感染及发生结石,要定期给予膀胱冲洗,多者每天三至四次。四是对一些精神病患者心理的护理,视对象的不同症状而各有侧重,以解除患者妄想,服从治疗。为加强护理工作,六十年代以来,院对基础护理和病房卫生始终常抓不懈。1978年以后,院综合制定了十四条护理质量保障措施,建立健全了各项护理制度,严格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消毒制度,认真执行护理人员周程、日程、交接班和三级护理等制度。休养员洗头,洗脚,剪脚趾、手指甲,清洗消毒毛巾、痰盂、大小便器、餐具等,定时责任到人。对需一级护理的重残和需特殊护理的危重休养员,护理有严格的要求,多年如一的严格的操作程序,使一些重残休养员出人意料地多活了几十年。特等残疾军人陈忠甫高位裁瘫,双腿截肢,并摘除了一只肾,1956年入院时瘦得皮包骨头,到1985年时已卧床二十九年,过得白胖红润。曾给他治疗过的一位大医院护士再次见到他后,十分惊诧,对其仍然健在,且精神饱满神气十足感到吃惊,啧舌不已。

1999年原安徽民政厅厅长李宏塔看望休养员

省厅领导慰问休养员

1980年以后,在创建“文明医院”活动中,医院大力倡导了文明护理。在护理实践中。以刘秀云为代表的疗养科护理人员把党和人民政府对残疾军人的关怀,充分体现在护理之中,他们时刻把休养员冷暖记在心上,每天为他们漱口洗脸,喂水喂饭,按摩翻身,抱上抱下,端屎端尿,夏天推他们到室外纳凉驱蝇、赶蚊,擦席掖帐,冬天用热水袋暖床,对有些病员的非理行为,骂不还口,打不还手。
随着时间推移,在院伤残军人年龄逐渐增大,重病缠身。在这些病员中,有的高位截瘫,有的双目失明,还有常年卧床全身木僵的植物人,大部分休养员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护理人员为此在护理上做足了文章。对于特殊残疾军人,护理人员更是倾注爱心。特残李财富是个老八路,从战场上抬下来就全身重伤昏迷不醒,1950年转入我院时一直处于全身木僵失语状态。针对这位特残军人,护理人员通过长期实践训练摸索,总结了一套动作示意经验,通过病人流露的表情判断病人的需要,如患者用哼声表示想翻身,微笑表示想喝水,咂嘴表示要吃饭等方式表达生活需求,护理人员为此付出了无数心血。当年省委领导徐乐义来院慰问时目睹此情此景,深有感触的感叹道:“久病床前无孝子,把一个卧床40年的重残老人服侍得这样好,真是奇迹呀!”李财富1996年去世,享年73岁。
2002年横向对比全国其他省份荣军康复医院情况,我院休养员病房条件较差,房屋老化,设施不全。休养员病房楼建成后,病房条件得到彻底改善,硬件条件改善,护理内容也要相应的更进一步,疗养一科为休养员护理逐渐形成独有特色,比如:1、要求护士每天要了解休养员思想变化和需求,并把它作为交接班内容之一。2、医院设立“委屈奖”,鞭策职工为了休养员,即使受了委屈,也能自觉毫无怨言的做到能屈能伸。特别是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感情真一点,责任心强一点,心细一点,办事速度快一点”等十一个“一点”,推行个性化、感动化服务,于细微处见精神。
第三节 医疗设备的添置与更新
从建院之始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院主要任务是对接收的残疾军人和老年军人施以政治、文化、生产技能教育,医疗任务轻,医疗设备只有一些小型手术器械和少量的检查器械,如直、弯头剪刀、持针器、镊子、两用刮匙、骨腰剥离器、烧柴的平提式高压消毒器等。从1962年起,由于住院休养员检查和治疗疾病的需要,院逐步添置医疗器械,当年购置了日本产手提式X光线机、单孔显微镜,红、紫外线杀菌灯各一台(架)和部分理疗器械设备。1970年以后休养员人数虽然减少,但办院方针由单纯供养变成为疗养和休养相结合,加上治疗截痪的需要,院先后购置了电针机、电兴奋机、626治疗机、G6803机、红外线机各一部。对原有的超短波机进行了维修。因为原有的手提式X光线机功率小、显影功能差,为了提高放射诊断准确率,又购置了50毫瓦X机一台,同时购置超声波治疗仪三台,心电图机,微波机、电针仪、电感应机各一台。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省民政厅要求逐步扩大疗养任务,院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以医疗为中心。为加强放射、体疗、理疗、心电图等医疗业务,院分期分批添置和更新了200毫安X光机一台,手提式心电图机、超声波机、超声诊断仪、电光比色计G581、GD811、电睡眠机、超短波机、国产显微镜、美国产显微镜、无影灯,电热高压消毒器7.5千瓦各一台,医用电冰箱、水温箱、万分之二分析天平各二台,手术床、推车3部,人体磅二部,手术台灯、手术器械台各3台,红外线灯一具,高压消毒器一部,氧气瓶及推车二套,万能手术床、各型手术器械各一套,电动吸引器、磁疗机、升降变压器各1台,单、双、三联观片灯各一座,电兴奋机、交流电针机、半导体电麻仪、低周电游子机、调压器各1部,五官检查镜、火焰光度计、DT-01电泳仪各1套,PH酸度计、恒温箱、7.5千瓦蒸馏器、培养箱各一台,离心器2台, ECf-5型治疗机、高频电刀、OfES-11治疗仪各1部,OfES-1控制器2部, 600瓦医用电炉1只。为了便于重病休养员转院治疗,添置救护车2辆,病房设备添置26种,价值30843.80元。1984年开办精神病科,添置了电休克机ND-161、脑电图机各1台。同时,对一批已使用多年,年久老化、灵敏度差的医疗器械进行了报废处理,对一些尚有使用价值医疗器械进行了维修、保养。
通过逐年的更新添置,全院医疗仪器设备初具规模,截止1985年,全院价值一千元以上至二万四千元的医疗器械有14件,五百元以上至一千元的有15件,一百元以上至五百元的有43件,一百元以下的有400余件,总价值76106.01元。随着时间推移,医疗器械逐渐老化报废,至1990年3月院价值万元以上的医疗器械仅有2台,1500元以上医疗器械只有4台(件),无其他医院常有的B超等设备。手术室仅有手术床,无影灯及少量手术器械,无麻醉机和心电监护设备。
1990年院购置牵引床、骨质增生治疗机、心电图、电动吸引器、双目显微镜、721型光电比色计各一台,添置了部分手术器械:蒸馏器一台,电动吸引器两台,器械台、麻醉台各一台,其他包括弯头和流量表各两只。当年民政厅无偿拨入日本产阿洛卡B超一台,动态心电图机一台,这两台设备的拨入给当时的医疗业务的开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1994年为扶持内科业务开展购置了血氧光量子、肿瘤治疗仪、脑血流图机各一台。历经三年努力争取,院于1996年购置价值45万元日本岛津300毫安X光机1台及美国产价值16.1万元麻醉机,还有心电监护仪、脑地形图机等24件,合计价值98.2万元医疗设备,更新和充实了手术室设备。1997年为检验科、心电图室等医技科室购置了86万元的医疗器械,如日产血球仪,日产三导联心电图,意大利产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日产纤维膀胱镜等。
2003至2004年,购置了近110万元医疗设备,其中主要为各类理体疗医疗器械设备。
我院放射科用房一直为老旧平房,地面潮湿环境较差,不少精密设备安装后屡屡发生故障,为此2006年为放射科添置除湿机一台用于机房除湿,另购置价值180多万元500ma数字化X线机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医疗设备,淘汰了已经损坏的300ma X光机。2007年购置了价值60多万元的奥林巴斯电子胃镜等一批医疗设备,自此院内镜检查基本成型。
2008年购置了四排东芝CT、日本岛津高频X光机及CR系统,进口麻醉机等共17件(套)医疗设备共875万元,使院医疗设备固定资产超过了建院五十多年来的总和,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老院区检验科设备

新院区搬迁工程动工后,配套医疗设备招标采购工作也同步展开。2010年全年落实采购万元以上设备共75台(件),金额一千多万元,使我院医疗设备硬件建设又一次取得了重大突破。2011年,民政部支持我院300万元专项医疗经费,院用该经费为影像中心配置一台高档数字化彩超,为内、外科各配置一套中央重症监护系统,内科配置多功能睡眠监测仪、睡眠评价系统各一套。
2013年院落实了政府招标计划,采购了多功能X光机、体外冲击波治疗仪等一大批医疗器械共计500多万元。2015年更新了DR等大型设备。
2016年完成采购医疗器械共22件123.53万元。截止2016年底,全院医疗设备器材账面总价值合计4326万元,单价万元以上医疗设备286台,总价值4223万元。
第四节 医务工作管理
我院医务工作管理,始终围绕全心全意为休养员的服务目标而展开。
从建院至今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建院至1965年,当时休养员人多,不需经常医疗处置,生活能自理的人亦多,我院主要执行上级关于“积极领导,逐步改进,面向休养员,依靠群众,贯彻预防为主,医疗为辅”的指示精神而开展医护管理工作:首先是协助党、团组织和行政领导加强工、休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当时形势下,传统教育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是政治教育两方面主要内容,旨在树立医护人员集体主义思想,克服工作中的官僚主义作风和自由散漫现象,全心全意为休养员服务。同时建立必要制度,如:所务会议,每月召开一次,讨论病例,研究慢性病人的诊治,总结一个月来的卫生工作。生活会,两星期召开一次,交换意见,检查工作态度,提出改进工作建议,表彰先进,克服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建立了严格的值班和交班制度。所长、医生每人值班一星期,护士每八个星期换班一次(夜班) ,值班人员有严格的岗位责任制,所长定期深入休、疗养所检查上、下班等制度。其次,狠抓个人卫生,以增强休养员自身的防病抗病能力。住院病人多数体质差,防病抗病能力弱,为预防外围病菌的感染,院规定:休养员的衣服、被褥、鞋袜要经常换洗,每半月理发修面一次,每两星期剪指甲一次,保持清洁卫生经常化;医护人员深入病房,宣传卫生常识,每年三月、六月份集体普查身体一次,注射疫苗,发现个别急性传染病,立即隔离治疗,并报告上级卫生机关和当地卫生部门,采取措施,制止流行病的蔓延。食堂、厕所和环境卫生的管理,是医护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文化大革命”前期,院主要领导靠边站,管理处于混乱状态。医疗业务管理工作虽有削弱,但是,医务管理部门仍能发挥些职能作用,重残休养员的生命系于医务人员身上,这种特殊状况也促使医务人员自觉坚持自身职责。到“文化大革命”中后期,医务工作管理就渐趋正常,特别是后期,重点抓了岗位责任制的落实和医疗、护理的保障工作。为此院领导轮流到病区蹲点,亲自参加病员护理,每人一个月,了解情况,指导工作,鼓舞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使医务工作质量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提高。
1976年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院的工作重点转向康复医疗,医务工作的管理,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1982年全院开展了如何进一步培养加深对休养员的感情,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进一步改善伙食,进一步改进作风,面向基层,面向休养员的“四个进一步”活动,使医护人员对病人感情、责任心、工作作风均有加强。二是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1978年建立了每月一次业务院长、职能科室负责同志参加的病房总查房和每周一次业务院长、医务科长参加病房查房的制度,使领导同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成了常规,改进了工作作风,克服了官僚主义。每月一次业务院长、医务科长参加病例讨论、疑难危重病人抢救及其它业务活动,指导基层业务工作。1982年根据《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医院工作制度与医院工作人员职责》,结合本院的特点,制定了《医院工作人员手册》,1983年建立了《考勤制度》、《奖惩条例》和《医护差错事故登记制度》等,这一系列的章制建立和践行,使有章可循,避免了在医、护工作实践中无统一衡量标准,各行其是的情况发生。
1984年起,病案管理得到加强。医生按照要求书写病历,保存疑难病例讨论资料。对与生命攸关的剧毒、麻醉药品进行严格管理,明确了医生处方权,无处方权者开具的处方,药房拒绝发药。为了促进医护管理工作,院和职能科室领导定期下病房听取意见要求,每年召开一次休养员座谈会,使言路通畅,弥误倡正。
随着对外开放,住院患者增多,原有的病区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形势变化。1990年院颁布实施了院总值班和夜查房制度,同时各医疗科室建立了登记制度,由医务科每季度负责检查各科室的登记情况并做好记录,同时为医务科选配了医疗统计和病案管理员。1991年7月取消了摆药室,药房配备一名器械管理员。颁布《麻醉药品管理制度》,明确了麻醉药品的处方、保管、使用、检查等职责。1993年成立了院药事管理委员会。
1994年年底院合并颁发若干规定,规范了病历文书、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病案管理和医疗统计等行为规定,内容涵盖医技检查科室、门诊、药房,医疗器械设备管理等方方面面。1997年先后成立和调整了五个委员会:1、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2、科学技术委员会,3、职工继续教育委员会,4、计划生育委员会,5、病案管理委员会。建立了传染病管理制度、肠道门诊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消毒管理制度等。2004年新增和调整了有关组织: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指导委员会,爱国卫生委员会,安全管理委员会,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文化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公共关系工作领导小组等13个各类领导小组和委员会。
随着医务人员退休后医院返聘情况出现,2000年院对返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做出具体规范。2002年院组织中层干部和护士长等骨干人员30余人到海军116医院、安庆市立医院参观学习,并先后邀请了116医院院长、改革办主任到院进行“改革与管理”等专题讲学。2004年4月印发《关于加强医院质量管理的若干规定》,规范了各科室质量考核标准。
2007年、2014年、2016年我院对内部管理制度分别汇编成册,下发执行。